文言文原文回顾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中考真题解析
选择题部分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门圮于河(倒塌)
B. 阅十余岁(经过)
C. 棹数小舟(划船)
D. 不亦颠乎(颠倒)
正确答案:D
解析:
“颠”在这里的意思是“荒谬”,而非“颠倒”。因此,选项D的解释不正确。
简答题部分
2.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讲学家的观点,并分析其错误之处。
答案:
讲学家认为石兽因“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而被埋在沙子深处,因此应该在原地挖掘寻找。然而,他忽略了河水的冲击力会改变石兽的位置,导致其向上游移动。讲学家仅凭表面现象做出判断,缺乏对自然规律的全面认识,从而犯下了主观臆断的错误。
思考题部分
3. 结合全文,谈谈你从这个故事中学到了什么道理?
答案:
本文通过讲述寻找石兽的过程,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仅仅依靠理论推测或表面现象往往会导致错误结论,只有结合实际经验,才能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此外,文中还提醒我们不要轻易下结论,要善于倾听不同意见,尤其是一些看似“荒谬”的观点,可能蕴含着深刻的真理。
结语
《河中石兽》不仅是一篇语言精炼、寓意深远的文言文佳作,更是启发人们理性思考的经典案例。通过对这一文本的学习,我们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还能从中汲取智慧,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希望以上解析能为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