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诗人杜甫的笔下,有一首著名的叙事诗《石壕吏》。这首诗以深刻的社会批判和对底层人民苦难的同情而闻名。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这首诗的拼音版本,并附上详细的注释,以便更好地理解它的内涵。
石壕吏 shí háo lì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
1. 石壕村:地名,位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境内。
2. 吏:官吏,这里指抓人的差役。
3. 逾墙走:翻过墙逃跑。
4. 邺城戍:邺城是古代地名,此处指士兵驻守的地方。
5. 附书至:捎信回来。
6. 长已矣:永远结束了。
7. 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
8. 完裙:完整的裙子,这里代指衣物。
9. 老妪:老妇人。
10. 河阳役:河阳是地名,这里指服役的任务。
11. 幽咽:低声哭泣的声音。
这首诗通过一个家庭的遭遇,反映了安史之乱时期百姓的悲惨生活。诗中的老妇人为了保护家人,主动提出代替孙子去服役,展现了她无私的母爱和牺牲精神。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希望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加珍惜和平的生活,并铭记历史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