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理解文章内容,能够概括出方山子的形象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以及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翻译课文,归纳总结方山子的性格特征。
难点:把握作者写作意图,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苏轼的生平简介引入本篇作品,简要介绍其创作背景。苏轼在黄州期间写下此文,表达了自己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方山子是苏轼虚构出来的人物,但寄托了他个人的理想追求。
(二)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2. 教师播放录音范读,纠正字音读错的地方。
3. 学生再次齐声朗读,注意节奏停顿。
(三)深入研读
1. 解释重点词语:
- 从两骑:跟随着两名随从。
- 隐逸:隐居避世。
- 余谪居于黄:我被贬官到黄州居住。
2. 分析人物形象:
- 方山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性格特点:淡泊名利、不慕荣华富贵。
生活方式:过着清贫却充实的生活,寄情山水之间。
- 苏轼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形象?
3. 探讨主题思想:
- 文章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对于现实社会的不满。
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对自身处境的感慨。
(四)拓展延伸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方山子这种生活方式的看法,并鼓励他们思考如何平衡物质需求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关系。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四、板书设计
《方山子传》
- 作者:苏轼
- 主题:隐逸情怀
- 人物形象:淡泊名利、安贫乐道
- 写作手法:对比衬托
以上就是关于《方山子传》导学案的设计方案,希望对您的课堂教学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