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是明代文学家魏学洢所著的一篇经典散文,选自他的《虞初新志》。这篇文章通过对一艘精雕细琢的核舟的描写,展现了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以及作者对这件艺术品的赞叹之情。在中考试卷中,《核舟记》常常作为阅读理解的重要文本之一,与其他文章进行对比分析,以考察学生们的综合阅读能力。
以下是一些从2013年至2019年中考中出现的与《核舟记》相关的比较阅读题目及答案解析:
例题一:
原文节选: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比较文章:
某古代匠人制作了一座微型铜像,其细节精致到连衣服上的纹理都能清晰可见。这座铜像不仅展现了工匠的精湛技艺,更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魅力。
问题:
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谈谈你对“巧夺天工”这一成语的理解。
答案:
“巧夺天工”形容技艺极其精妙,超越自然。《核舟记》中的核舟和比较文章中的铜像都展示了古代工匠通过不懈努力和高超技艺创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品。这些作品不仅仅是技术的体现,更是文化和精神的传承。
例题二:
原文节选: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比较文章:
现代科技使得我们可以制造出比传统工艺更为复杂精细的产品,比如纳米级别的机械装置。然而,这种技术虽然先进,却缺乏传统工艺品所蕴含的人文情感。
问题:
请简要分析这两段文字在表达方式上的异同点。
答案:
相同点在于两者都注重描述事物的尺寸和细节;不同点则在于前者侧重于具体数值的精确描述,后者则更多地关注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对比,并引入了情感层面的思考。
以上只是部分示例,在实际考试中可能会涉及到更多角度的问题设置。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反复练习提高自己对于此类题目的解答能力。同时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点,这对于应对类似题目非常有帮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