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了解诗人李贺及其创作风格,掌握《李凭箜篌引》的创作背景。
- 理解诗歌中运用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 能够赏析诗歌中音乐描写的独特之处,感受诗歌的语言美与意境美。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诵读、品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表达。
-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诗人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与赞美,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1. 诗歌中音乐描写的手法分析。
2. 诗歌语言的奇崛瑰丽与想象丰富性的理解。
- 难点:
1. 如何准确把握诗人通过音乐所传达的情感与意境。
2. 对“李凭”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及诗歌整体氛围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情境导入:
播放一段古琴或箜篌演奏的音频,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氛围。
提问:“你听到了什么?这种声音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引出课题——《李凭箜篌引》。
2. 简介作者与背景:
- 李贺(790—816),字长吉,唐代著名诗人,以奇崛险怪的诗风著称。
-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为友人李凭演奏箜篌而作,通过诗歌描绘音乐之美,展现其艺术才华。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朗读课文: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节奏与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与情感。
2. 疏通词义:
解释重点词语,如“吴丝蜀桐”、“空山凝云”、“石破天惊”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三)精读品析(20分钟)
1. 分段赏析:
- 第一段(前四句):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分析“吴丝蜀桐”象征乐器的高贵,“空山凝云”写出音乐的震撼力。
引导学生思考:为何用“凝云”来形容音乐?
- 第二段(中间八句):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举例说明李贺善于运用神话意象,将音乐与自然现象结合,营造奇幻氛围。
引导学生体会“石破天惊”的夸张手法与想象力。
- 第三段(后四句):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分析“神妪”“老鱼”“瘦蛟”等意象,理解诗人如何借助神话传说来表现音乐的神奇效果。
2. 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这首诗在描写音乐时有哪些独特的表现方式?它与一般写乐诗有何不同?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比较阅读:
对比《琵琶行》中白居易对音乐的描写,分析李贺与白居易在表现音乐方面的异同。
2. 联系现实:
引导学生思考:在今天,我们是否还能感受到音乐的力量?音乐在现代生活中有什么意义?
(五)总结提升(5分钟)
1. 教师小结:
《李凭箜篌引》是一首极具想象力和艺术感染力的诗作,李贺通过丰富的意象与奇特的比喻,将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的画面,展现了他对音乐的独特理解和深刻感悟。
2. 学生总结:
邀请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与感悟,鼓励他们多读经典,提升文学素养。
四、作业布置:
1. 背诵并默写《李凭箜篌引》。
2. 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你对“音乐可以打动人心”的理解。
3. 自选一首描写音乐的古诗进行赏析,准备下节课交流。
五、板书设计:
```
一、作者简介:李贺——奇崛瑰丽的诗人
二、诗歌特点:意象奇特、想象丰富、语言瑰丽
三、艺术手法:比喻、夸张、神话意象
四、情感主旨:赞美音乐之美,抒发艺术情怀
```
六、教学反思(教师自评):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走进李贺的诗意世界,注重学生对诗歌语言的品味与情感体验。今后可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古典诗词与现代生活的联系,提升课堂的深度与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