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中,语文科目作为考生们的第一场考试,承载着众多学子的期待与压力。语文试卷不仅考查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还涉及文学常识、阅读理解、写作表达等多个方面,是一份全面检验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测试。
以下是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的完整内容(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推动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自身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认同。在当代社会,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如何坚守文化本源、增强文化自信,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当前,文化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信息化、全球化的特点。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文化传播的方式更加多样,传播的速度也大大加快。但与此同时,一些低俗、庸俗、媚俗的文化产品也不断涌现,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了不良影响。
因此,加强文化教育,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已成为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了解、热爱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
1. 下列关于“文化自信”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化自信是国家发展的唯一动力
B. 文化自信来源于对自身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认同
C. 文化自信仅指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D. 文化自信与国家发展无关
2. 下列对“文化发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化发展具有多元化、信息化、全球化的特点
B. 互联网技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C. 低俗文化产品的出现是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D. 文化发展需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引导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要传承传统文化,就能实现文化强国
B. 文化教育是提升国民素养的关键
C. 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已经不再重要
D. 文化自信与国家发展没有关系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4.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忍:容忍
B. 斯有不忍人之政矣——斯:这
C. 以不忍人之心——以:用
D.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内交:结交
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B. 以不忍人之心 / 以不忍人之政
C.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D. 非恶其声而然也 /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6.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7. 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什么?它在治理国家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临江仙·送钱穆父》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岁,泪洒西风。此去应同江上客,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钱穆父为苏轼友人,曾多次与苏轼共游,后因仕途离京,苏轼为其送别。
8.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中“一别都门三改岁”表达了时间流逝之快
B. “泪洒西风”写出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伤感
C. “孤帆远影碧空尽”化用了李白的诗句
D. 整首词情感浓烈,风格豪放
9.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0. ________,_________。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11. 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李煜《虞美人》)
12. ________,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这个人做事总是拈轻怕重,从不挑担子。
B. 她的歌声婉转悠扬,让人如坐春风。
C. 这次考试他考得不错,真是喜出望外。
D. 他为人正直,从不阿谀奉承,真可谓“出淤泥而不染”。
1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
B. 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以便将来能够为祖国作出贡献。
C. 他虽然年纪不大,但很有经验。
D. 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大家讨论了很久。
15.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合适的句子,使上下文衔接自然。(4分)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花儿开了,草儿绿了,鸟儿唱起了歌。______,人们的心情也变得愉快起来。
四、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是苏轼在《临江仙·送钱穆父》中的诗句。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每个人都是其中的过客。在这段旅程中,有人选择匆匆赶路,有人则细细品味沿途风景。
请以“人生如旅”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要求立意明确,结构清晰,语言流畅。
结束语
2017年的高考语文试卷,既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检测,也是对中华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弘扬。通过这份试卷,考生们不仅展示了扎实的语言功底,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希望每一位考生都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飞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