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桓公》文言文阅读及答案】《扁鹊见蔡桓公》是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所著《韩非子·喻老》中的一篇寓言故事,讲述了名医扁鹊与蔡桓公之间的对话,通过这个故事揭示了“防微杜渐”、“讳疾忌医”的道理,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
原文: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公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公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公不应。扁鹊出,桓公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公又不应。扁鹊出,桓公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公而还走。
桓公故使人问之。
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五日之后,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公遂死。
阅读理解题:
1. 文中“立有间”是什么意思?
A. 站了一会儿
B. 站着不动
C. 立刻离开
D. 非常短暂的时间
答案:D
2. 扁鹊四次见蔡桓公,每次指出的病情有何不同?
答案:第一次在腠理,第二次在肌肤,第三次在肠胃,第四次在骨髓。
3. 为什么扁鹊最后不再进谏?
答案:因为蔡桓公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无法医治,扁鹊认为再劝也没有用。
4.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要正视问题,及时处理,不要讳疾忌医,否则后果严重。
5.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答案: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功劳。
拓展思考:
《扁鹊见蔡桓公》虽然是一则寓言,但其寓意深刻,不仅适用于个人健康,也适用于社会治理、企业管理等方面。它提醒我们,面对问题时不能忽视小的隐患,否则小问题可能演变成大灾难。同时,也反映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人们对批评和建议往往持抵触态度,不愿接受现实,最终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
这篇文章语言简练,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是文言文学习中的经典篇目。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还能从中获得人生哲理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