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阅读《鸣机夜课图记》答案及翻译】《鸣机夜课图记》是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情感内涵的文言文,出自清代作家之手。文章通过描写母亲在深夜中织布、孩子在灯下苦读的场景,展现了家庭中的艰辛与坚韧,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深切感激与敬仰之情。
一、原文节选:
> 吾母姓氏不详,年少失父,家贫无资。每夜织纴,以供衣食。余年幼,未解书义,然每见母劳作至夜深,心甚不忍。遂于灯下诵读,冀以慰母心。母虽不识字,然每闻余诵书声,辄笑曰:“儿能读书,吾亦可安。”
二、翻译:
我的母亲姓氏不详,年少时就失去了父亲,家中贫穷,没有积蓄。她常常在夜晚纺织,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我年纪还小,还不懂得书中的道理,但每次看到母亲工作到深夜,心里都非常不忍。于是我就在灯下读书,希望借此来安慰母亲的心。母亲虽然不识字,但每次听到我读书的声音,就会笑着说:“孩子能读书,我也就能安心了。”
三、内容解析:
本文语言简练,情感真挚,通过对母亲辛勤劳动与自身努力学习的描写,表现出一种朴素而深刻的亲情。作者并未直接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之情,而是通过细节的刻画,让读者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情厚意。
文中“鸣机”指的是织布机的声音,象征着母亲日夜操劳;“夜课”则指作者在夜晚坚持学习,体现了他对知识的渴望与对母亲的体贴。这种“母慈子孝”的情感贯穿全文,使文章富有感染力。
四、阅读理解题参考答案:
1. 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
答:文章讲述了作者小时候在母亲辛苦劳作的环境中坚持学习的故事,表现了母爱的伟大和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2. 母亲为何要“夜织”?
答:因为家中贫困,母亲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在夜晚纺织以补贴家用。
3. 作者为什么要在“夜课”?
答:作者看到母亲劳累,想要通过读书来减轻母亲的负担,并以此来安慰母亲。
4. 文中“鸣机夜课”有什么象征意义?
答:“鸣机”象征母亲的辛劳,“夜课”象征作者的勤奋,二者结合,体现了家庭中母慈子孝、同甘共苦的精神。
五、总结:
《鸣机夜课图记》不仅是一篇文言文阅读材料,更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家庭伦理散文。它让我们看到了古代家庭中母子之间的深厚感情,也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更加珍惜亲情,理解父母的付出。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不仅能提升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更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激励自己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