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简讯 > 精选范文 >

抱残守缺的故事(成语抱残守缺的典故)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抱残守缺的故事(成语抱残守缺的典故),在线求解答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29 10:36:40

抱残守缺的故事(成语抱残守缺的典故)】“抱残守缺”是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固守旧有的观念或事物,不愿意接受新思想、新方法。这个成语背后有着一段历史故事,源自古代对文化传承与变革的深刻思考。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西汉时期,有一位名叫刘歆的学者,他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和古文经学的代表人物。在汉成帝时期,朝廷为了整理国家藏书,组织了一批学者对各类典籍进行整理和校订。当时的官方立场是推崇今文经学,而刘歆则主张重视古文经书,认为这些古书更为原始、真实。

然而,刘歆的观点遭到了许多保守学者的反对。他们认为古文经书是后人伪造的,不值得信任,因此坚持只研究今文经典。面对这种固守传统的态度,刘歆深感无奈,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今之学者,抱残守缺,安于所习,而不思其非。”

这句话后来被后人提炼为“抱残守缺”,用来形容那些固守旧有知识、不愿更新思想的人。这些人就像抱着破旧的书卷一样,即使已经不再适用,也仍然不肯放手。

“抱残守缺”的典故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学术争论的故事,它更反映了人类在面对变化时的普遍心态——习惯于熟悉的事物,害怕改变,甚至对新事物产生排斥。这种心理在历史上屡见不鲜,无论是科技的发展、文化的演进,还是社会制度的改革,都曾因“抱残守缺”的思想而受到阻碍。

当然,“抱残守缺”并不完全是一种贬义词。在某些情况下,保留传统、尊重历史也是一种价值。但关键在于,不能因为习惯了某种方式,就拒绝进步和创新。真正的智慧,在于在继承与变革之间找到平衡点。

今天,我们在面对快速发展的世界时,更应该警惕“抱残守缺”的思维定式。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认知,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避免被时代淘汰。

总之,“抱残守缺”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值得深思的生活态度。它提醒我们:在坚守中不忘变通,在传承中勇于创新,才是推动社会和个人不断前行的动力。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