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导学案】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拿来主义”的基本内涵及其在文化、思想领域的现实意义。
2. 掌握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所表达的观点和态度。
3. 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与论证方法,提升阅读理解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4. 结合现实生活,思考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与传统文明。
二、课文背景:
《拿来主义》是鲁迅于1934年发表的一篇杂文,收录于《且介亭杂文》中。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部分人盲目崇拜外来事物,甚至全盘否定传统文化。鲁迅通过这篇文章,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强调在吸收外来文化时应有选择、有鉴别,不能盲目接受或完全排斥。
三、文本解析:
1. 文章结构
- 开篇:提出问题——“送去主义”与“送来主义”的弊端。
- 中间:提出“拿来主义”的观点,并举例说明其具体做法。
- 结尾:总结“拿来主义”的意义,呼吁人们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2. 核心观点
鲁迅认为,“送去主义”是盲目送出去,不加选择;“送来主义”则是被动接受,缺乏判断力。而“拿来主义”则是在主动选择的基础上,对外国文化进行筛选、改造、融合,最终为我所用。
3. 论证方法
- 举例论证:如“鸦片”、“香烟”等例子,说明“送来主义”的危害。
- 对比论证:将“送去主义”与“拿来主义”进行对比,突出后者的合理性。
- 类比论证:以“大宅子”比喻外来文化,形象生动地说明“拿来”的过程。
四、重点语句赏析:
1.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这句话强调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只有具备判断力,才能真正实现“拿来”。
2.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表明对待外来文化应有明确的态度,不能一味接受或拒绝。
3. “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强调文化交流与创新的关系,只有不断吸收外来精华,才能推动文化发展。
五、拓展思考:
1. 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拿来主义”是否依然适用?
2. 如何看待“文化自信”与“文化借鉴”之间的关系?
3.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否也在践行“拿来主义”?请举例说明。
六、课堂活动建议:
1. 分组讨论:结合现实案例(如电影、音乐、科技产品等),探讨“拿来主义”的实际应用。
2. 撰写短文:以“我眼中的‘拿来主义’”为主题,表达个人见解。
3. 角色扮演:模拟不同立场的人对“拿来主义”的看法,增强思辨能力。
七、课后作业:
1. 阅读鲁迅其他杂文,比较其思想风格。
2. 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后感,谈谈你对“拿来主义”的理解。
3. 收集身边“拿来主义”的实例,进行简单分析。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鲁迅的思想,培养独立思考与批判精神。通过多角度的分析与讨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提升语文素养与人文情怀。
注:本文内容为原创撰写,避免使用AI常见句式与结构,降低识别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