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陇望蜀的历史典故是什么】“得陇望蜀”是一个常见的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得到了一个东西之后,还想要得到更多,贪心不足。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源自东汉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隗嚣。
隗嚣是东汉初年割据一方的军阀,他原本占据着陇西一带(今甘肃一带),势力逐渐壮大。在当时,天下尚未统一,群雄并起,隗嚣也想趁机扩大自己的地盘。他先是占据了陇西,随后又向南发展,试图控制巴蜀地区(今四川一带)。然而,他的野心并没有止步于此,反而越想越多,最终引发了与刘秀(即后来的汉光武帝)之间的冲突。
据《后汉书》记载,隗嚣在取得陇西之后,仍然不满足,还想进一步夺取蜀地。但当时的蜀地由公孙述占据,实力也不容小觑。隗嚣虽然有志向,却缺乏足够的实力和战略眼光,最终被刘秀击败,未能实现自己的野心。
“得陇望蜀”这一成语,正是源于隗嚣在取得陇地之后,又对蜀地产生觊觎之心的故事。后来,人们用这个成语来讽刺那些得寸进尺、贪得无厌的人。
不过,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隗嚣并非完全出于贪婪,而是希望在乱世中建立更大的势力范围。他的失败也反映了当时割据势力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中央政权在统一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总的来说,“得陇望蜀”不仅是一个生动的成语,更是一个反映历史人物心理和时代背景的典故。它提醒人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应量力而行,避免因贪心而失去已有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