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同(作文1800字及高二写人作文)】“老同”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土气,甚至有点陌生。但在我们那个小县城里,它却是一个很特别的称呼。老同,不是亲戚,也不是朋友,而是一种介于朋友和兄弟之间的关系。在我高中的三年里,我遇到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老同”——李明。
李明是我高一入学时的同桌。他个子不高,皮肤黝黑,总是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校服,脸上带着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沉稳。刚认识的时候,我觉得他有点冷漠,甚至有点“怪”。因为他从不主动说话,也不爱参加班级活动,上课时也总是低着头,仿佛整个世界都与他无关。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他其实并不像表面那样孤僻。他只是不太会表达自己,习惯用行动代替语言。有一次,我在数学考试中失利,心情低落,他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默默把他的笔记借给我看,还画了一些重点。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温暖。
后来,我们成了“老同”。这个称呼是他在一次闲聊中说出来的。他说:“你不是我亲戚,也不是我朋友,但我们一起走过三年,一起面对过很多事,所以你就是我的‘老同’。”这句话让我愣住了,也让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友情可以这么深沉、这么纯粹。
一、初识:沉默中的默契
高一那年,我们的座位安排在一起,虽然一开始没什么交集,但渐渐地,我们开始有了共同的话题。李明喜欢看小说,尤其是那些描写人生百态的书,比如《活着》《平凡的世界》。他告诉我,这些书让他明白了很多道理,也让他学会了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我问他为什么那么喜欢看书,他说:“因为书里的人,比我更懂这个世界。”这句话让我觉得他比我想象中要成熟得多。他不像其他同学那样整天打游戏、追明星,而是默默地积累知识,沉淀自己。
我们经常在课间讨论一些问题,有时是关于学习,有时是关于人生。他的话不多,但每一句都让人印象深刻。他告诉我:“人生就像一本书,有的人只读了开头,就放弃了;有的人读完了一半,就觉得自己没意思了;只有那些坚持到最后的人,才知道真正的结局是什么。”
二、陪伴:风雨中的同行
高二的时候,我们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考试成绩也变得越来越重要。那段时间,我常常感到焦虑,甚至一度怀疑自己的能力。李明没有劝我,也没有安慰我,但他一直在身边。他会在我熬夜复习的时候,悄悄给我倒一杯热牛奶;会在我不开心的时候,陪我去操场散步,听我抱怨。
有一次,我因为一次月考失败而情绪崩溃,甚至想放弃。那天晚上,我一个人坐在教室里,眼泪止不住地流。李明走进来,什么也没说,只是坐在我旁边,陪着我。过了很久,他才轻声说:“你知道吗?我以前也经历过类似的时刻,那时候我也觉得自己不行了。但是后来我明白了,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再相信自己。”
这句话让我久久不能平静。从那以后,我开始重新调整心态,努力去面对每一次挑战。而李明,依然是那个默默支持我的“老同”。
三、成长:彼此照亮的光
高三的最后一年,我们面临着高考的压力,也面临着人生的分岔口。李明的成绩一直不错,但他选择了一条比较冷门的专业,他说那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而我,则选择了更稳妥的路线,希望能有一个稳定的生活。
临别前,我们一起去了学校后面的小山坡,那里是我们经常去的地方。夕阳下,我们静静地坐着,谁都没有说话。过了许久,李明说:“不管以后我们走到哪里,我都会记得你是我的‘老同’。”
我点点头,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有些朋友,不需要太多言语,只需要彼此的陪伴和理解。而“老同”,就是那种即使多年不见,依然能一眼认出对方的人。
四、结语:永远的老同
如今,我已经步入大学,李明也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虽然我们不再每天见面,但每次看到手机里的照片,还是会想起那段青涩的时光。他还是那个沉默寡言的男孩,只是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定。
“老同”这个词,在别人眼里可能只是个玩笑,但在我们心中,它承载着太多的回忆和情感。它不仅仅是一个称呼,更是一种信任、一种陪伴、一种无法替代的情谊。
在我心中,李明永远是我的“老同”。他教会了我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坚持梦想,如何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这份情谊,我会一直铭记在心,直到生命的尽头。
(全文约1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