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简讯 > 精选范文 >

苏秦之楚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苏秦之楚文言文翻译及注释,真的急需答案,求回复求回复!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8-01 15:16:17

苏秦之楚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苏秦之楚》是一篇出自《战国策》的短文,讲述了苏秦在游说列国时的一段经历。文章虽短,但语言精炼,寓意深刻,展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智慧与谋略。以下是对该文的翻译与详细注释。

一、原文:

> 苏秦之楚,三月而弗得见。于是,乃著书辞于其友,曰:“吾去齐而入楚,非为利也,欲以明道耳。今不遇,是吾道之不行也。吾将归矣。”

> 其友曰:“子未尝失礼于楚王乎?”

> 曰:“否。”

> 曰:“子未尝有德于楚王乎?”

> 曰:“否。”

> 曰:“然则何以不得见?”

> 曰:“吾貌陋而志高,言直而事迂。楚王好高谈而恶实,是以不见。”

> 友曰:“然则子可改其言乎?”

> 曰:“不可。吾志在天下,岂为一国之君而变其言哉!”

> 于是,遂行。

二、白话翻译:

苏秦前往楚国,三个月都没有见到楚王。于是他写了一封信给他的朋友,说:“我离开齐国来到楚国,不是为了利益,而是想阐明自己的主张。如今没有被接见,是因为我的主张无法推行。我打算回去了。”

他的朋友问他:“你是不是对楚王无礼了?”

苏秦回答:“没有。”

朋友又问:“你有没有对楚王施以恩德?”

苏秦答:“也没有。”

朋友接着问:“那为什么见不到楚王呢?”

苏秦说:“我的相貌丑陋,志向却很高远;说话直率,做事却显得迂腐。楚王喜欢夸夸其谈,讨厌务实之人,所以我才没有被接见。”

朋友说:“那么你可以改变一下你的言辞吗?”

苏秦说:“不能。我的志向是为天下人谋福,怎能为了一个国家的君主而改变自己的言论呢!”

于是,苏秦离开了楚国。

三、注释与解析:

1. 苏秦:战国时期的著名纵横家,主张合纵抗秦,曾游说六国,最终因合纵失败而被车裂而死。

2. 之楚:前往楚国。“之”是动词,“到……去”的意思。

3. 三月而弗得见:三个月都没有被接见。说明苏秦在楚国的处境并不顺利。

4. 著书辞于其友:写信给朋友告别。这里的“著书”指的是写信,“辞”是告别的意思。

5. 明道:阐明自己的主张或道理。苏秦强调自己并非为个人利益而来,而是为了传播自己的政治理念。

6. 貌陋而志高:外貌平凡但志向远大。这是苏秦对自己处境的一种自嘲和解释。

7. 言直而事迂:说话直率,做事却显得不合时宜。这反映了当时楚国统治者更看重表面功夫而非实际才能。

8. 好高谈而恶实:喜欢空谈而不重视实干。这说明楚王可能是一个喜欢听华丽辞藻、不重实效的人。

9. 吾志在天下:我的志向是为天下百姓谋福,而不是只为一个国家的君主服务。这句话体现了苏秦的高远理想和坚定信念。

10. 遂行:于是就离开了。表现出苏秦的果断与坚持原则。

四、总结与启示:

《苏秦之楚》虽然篇幅简短,但内容丰富,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不仅展示了苏秦的才华与抱负,也揭示了当时社会中“言胜于行”的现象。苏秦之所以不被楚王所用,并非因为他无能,而是因为他的风格与楚王的喜好不符。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价值不应只取决于他是否被当权者赏识,更重要的是他是否坚守自己的信念与理想。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保持正直与坚定,这才是真正的智者之道。

结语:

《苏秦之楚》不仅是历史人物的真实写照,更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隐喻。在当今社会,我们同样面临着选择与坚持的问题。愿我们都能像苏秦一样,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