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课件】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小猴子下山》是一篇富有童趣和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通过讲述一只小猴子在下山过程中不断被各种事物吸引,最终一无所获的经历,引导学生理解“做事要有目标、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
本课为《小猴子下山》的第二课时,重点在于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考与讨论。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复习课文内容,巩固生字词的掌握。
- 理解小猴子的行为及其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 学会用简单的句子描述小猴子的动作和心理变化。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表演、讨论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理解力。
- 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经历,体会故事寓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培养学生做事专注、有目标的良好习惯。
- 激发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兴趣,感受阅读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小猴子的行为及其后果,体会文章寓意。
- 难点:引导学生将故事中的道理迁移到现实生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准备
- 教学PPT(含图片、动画、问题引导)
- 小猴子头饰、玉米、桃子、西瓜等道具
- 学生练习纸(用于写话或画图)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昨天我们学习的故事吗?小猴子下山的时候都遇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忆故事内容,激发兴趣。
2. 复习回顾(8分钟)
- 通过图片展示小猴子在不同场景下的动作(摘玉米、摘桃子、追兔子、捡西瓜)。
- 分组朗读课文片段,纠正发音,强化语感。
- 提问:“小猴子为什么最后什么也没得到?”引出主题。
3. 深入理解(15分钟)
- 角色扮演:请几位学生分别扮演小猴子、兔子、老猴子等,模拟故事情节,加深理解。
- 小组讨论:
“如果你是小猴子,你会怎么做?”
“你有没有过像小猴子一样的经历?”
- 拓展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比如:上课不专心、做作业分心等,说明“目标明确”的重要性。
4. 巩固练习(10分钟)
- 看图说话:出示小猴子下山的连环画,让学生根据画面描述小猴子的行为。
- 写话练习:
“我今天做了一件事,我觉得……”(引导学生写出自己做事是否专注)
5. 总结升华(2分钟)
教师总结:“小猴子因为没有坚持到底,所以什么也没有得到。我们要学会做事有目标、有耐心,才能成功。”
五、板书设计
```
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
1. 摘玉米 → 被桃子吸引
2. 摘桃子 → 被兔子吸引
3. 追兔子 → 被西瓜吸引
4. 捡西瓜 → 一无所获
道理:做事要有目标,不能三心二意!
```
六、课后作业
- 画一幅“小猴子下山”的连环画,并配上简单文字说明。
- 和家长分享这个故事,说说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但在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加强,后续可结合更多生活案例帮助学生内化道理。
---
备注:本教案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注重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