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怒触不周山》说课稿】一、教材分析
《共工怒触不周山》出自《淮南子·天文训》,是一则极具神话色彩的古代寓言故事。它讲述了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争斗失败后,愤怒之下撞倒不周山,导致天柱折断、天地倾斜的神话情节。通过这一故事,不仅展现了古代先民对自然现象的想象与解释,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和文化内涵。
本课属于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阅读篇目,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古文内容,体会神话故事的艺术魅力,并从中感悟中华民族的集体精神与文化自信。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 能够准确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 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讨论、探究等方式,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与壮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 理解“怒”的背后所蕴含的情感与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文言词语的理解与积累;
- 对文本内容的准确把握与情感体验。
2. 教学难点:
- 理解神话背后的深层寓意;
- 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展示“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引发学生兴趣。提问:“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吗?你觉得‘怒’在这里意味着什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求知欲。
2. 初读感知(10分钟)
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初步了解文章内容。教师适时点拨难读字词,如“触”、“倾”、“折”等。
3. 精读品析(20分钟)
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 共工为什么愤怒?他的行为带来了什么后果?
- “天柱折,地维绝”说明了什么?
- 你认为这则神话反映了古人怎样的思想观念?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批判性思维。
4. 拓展延伸(10分钟)
介绍《淮南子》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该神话的文化价值。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也需要“怒”的精神?如何正确面对挫折与挑战?
5. 总结提升(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读经典,传承中华文化。
五、板书设计
```
《共工怒触不周山》
——神话中的勇气与精神
关键词:怒、触、折、倾、绝
主题:人与自然、精神力量
寓意:勇敢、抗争、文化传承
```
六、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文言词汇;
2.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共工之怒”的理解;
3. 阅读《山海经》相关篇章,比较不同神话的异同。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度,避免单一讲授。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同时,应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做到因材施教。
总之,《共工怒触不周山》不仅是一篇文言文,更是一堂生动的文化课,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