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天都峰课堂教学实录案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文《爬天都峰》以其生动的情节、深刻的寓意和丰富的语言表达,成为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体验的重要文本。本文将围绕一节真实的语文课堂实录,分析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思考与表达。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四年级学生,教学目标主要包括: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学习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并感悟“克服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内涵。
课堂伊始,教师以提问导入:“你们有没有爬过山?爬山时遇到过什么困难?”这一问题迅速拉近了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激发了他们的兴趣。随后,教师播放了一段关于黄山天都峰的视频片段,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天都峰的险峻与壮美,为后续的阅读做好铺垫。
在初读课文环节,教师采用分组朗读的方式,鼓励学生互相纠正发音,并提出初步的问题:“你从文中看到了哪些人?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初步了解了故事的基本情节,也为接下来的精读奠定了基础。
进入精读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关键语句,如“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真高哇!”通过对这句话的分析,学生感受到“我”对天都峰的敬畏之情;再如“老爷爷也来到这里,他也在往上爬”,通过对比“我”和老爷爷的对话,学生体会到人物之间相互鼓励、共同进步的情感。
在讨论环节,教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问题:“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会怎么做?”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有的同学认为应该勇敢尝试,有的则觉得需要先观察别人怎么做的。通过这样的互动,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锻炼了表达能力。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分享自己克服困难的经历,并鼓励大家在生活中也要像文中的“我”和老爷爷一样,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整堂课结构清晰,环环相扣,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重视情感的熏陶。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而有序,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总之,《爬天都峰》这节课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语文知识,更让他们在阅读中学会了思考,在交流中提升了表达,在感悟中获得了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