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其诗歌风格,掌握《石壕吏》的基本内容和思想内涵;理解诗中所描绘的社会现实及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品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表达与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诗中“老妇”形象及其背后的悲剧性,体会杜甫“诗史”风格。
- 难点:把握诗歌语言的凝练与含蓄,理解诗中隐含的批判意味。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多媒体课件、相关历史背景资料、朗读音频。
-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杜甫的相关资料,思考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诗圣’是谁吗?他为什么被称为‘诗圣’?”引导学生回忆杜甫的文学地位。接着出示课题《石壕吏》,并简要介绍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安史之乱期间,杜甫目睹战乱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写下此诗。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朗读训练:播放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节奏和情感。
2. 疏通文意:分组讨论,结合注释翻译诗句,教师适时点拨难点字词(如“吏”、“逾墙”、“戍”等)。
3. 整体感知: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内容,引导学生初步体会诗歌的叙事性和情感色彩。
(三)细读品味(20分钟)
1. 分析人物形象:
- 老妇: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她的行为体现了什么?
- 差役:他的表现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 诗人:他在诗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他的情感是怎样的?
2. 赏析语言特点:
- 诗歌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如“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一句,通过声音的消失暗示悲剧的发生。
- 采用白描手法,不加渲染,却极具感染力。
3. 探讨主题思想:
- 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杜甫通过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思考战争与和平、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比较阅读:将《石壕吏》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进行对比,分析杜甫不同时期作品的情感变化。
2. 写作练习:以“如果我是老妇”为题,写一段内心独白,表达对战争的控诉与对和平的渴望。
(五)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石壕吏》是一首具有强烈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它不仅记录了一个家庭的悲剧,也折射出整个时代的苦难。杜甫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人文情怀,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六)布置作业(5分钟)
1. 背诵并默写《石壕吏》。
2. 撰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诗史”这一说法的理解。
3. 预习下一课《卖炭翁》,思考其与《石壕吏》在主题上的异同。
五、板书设计:
```
一、作者简介:杜甫,唐代诗人,被誉为“诗圣”,诗风沉郁顿挫,关注民生。
二、叙述一个老妇被迫送子参军的悲惨遭遇,反映战乱对百姓的摧残。
三、人物形象:
- 老妇:坚强、无奈、悲壮
- 差役:冷酷、无情
- 诗人:同情、无奈、反思
四、艺术特色:
- 白描手法
- 含蓄表达
- 情感深沉
五、主题思想:揭露战争残酷,表达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
六、教学反思(课后填写):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激发了他们对古诗的兴趣。但在分析人物形象时,部分学生仍存在理解偏差,今后应加强文本细读训练,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