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简讯 > 精选范文 >

包身工讲课课件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包身工讲课课件,这个怎么弄啊?求快教教我!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8-08 08:50:05

包身工讲课课件】在语文教学中,《包身工》是一篇极具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的课文,它不仅展现了旧中国社会底层劳动者的悲惨命运,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公。本文以“包身工”为题,揭示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纺织厂中女工们所遭受的非人待遇,是夏衍先生根据亲身调查写成的报告文学作品。

一、作者简介

夏衍(1900—1995),原名沈乃熙,浙江杭州人,是中国现代著名剧作家、电影艺术家、文学评论家。他早年从事左翼文艺运动,致力于揭露社会现实、关注人民疾苦。《包身工》是他最具代表性的报告文学之一,发表于1936年,深刻反映了当时工人阶级的苦难生活。

二、课文背景

《包身工》创作于1935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动荡不安的年代,民族危机深重,社会矛盾加剧。上海作为近代工业中心,拥有大量外资工厂,尤其是纺织厂,雇佣了大量的女工。这些女工大多是来自农村的贫苦女性,被所谓的“包身契”束缚,沦为资本家的奴隶。

三、课文内容概述

文章通过描写一群“包身工”的日常生活,展示了她们在恶劣环境中劳作的艰辛。她们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吃的是劣质食物,住的是拥挤的宿舍,甚至没有基本的人权保障。作者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和真实的故事,让读者感受到这些女工的痛苦与无助。

文中还揭示了“带工头”如何利用欺骗手段将农村女孩骗入工厂,并通过暴力和压迫控制她们。这种制度化的剥削方式,使得“包身工”成为一种典型的封建残余与资本主义结合的产物。

四、主题思想

《包身工》的主题十分鲜明,主要表达了对旧社会压迫制度的批判,以及对底层劳动者深切的同情。文章通过真实的案例和细腻的描写,唤起人们对社会公平与人权的关注。同时,也提醒人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铭记历史教训。

五、艺术特色

1. 真实性强:文章基于作者实地调查所得,具有高度的真实性。

2. 语言生动:通过细致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3. 结构严谨: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层层递进,逻辑清晰。

4. 情感真挚:作者对“包身工”充满同情,字里行间流露出强烈的正义感。

六、教学建议

在讲解《包身工》时,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理解文章的时代意义;

- 分析人物形象,如“芦柴棒”、“小福子”等,体会她们的命运;

- 探讨社会问题,思考如何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

- 联系现实,引导学生关注当代劳动权益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七、结语

《包身工》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的阴暗面。它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光辉与黑暗,也提醒我们珍惜和平与自由的生活。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传递情感与价值观,让学生在阅读中成长,在思考中进步。

备注:本课件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讲授《包身工》这篇课文,内容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进行调整和补充。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