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理解并掌握《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稚子弄冰》《村晚》三首古诗的内容和基本意思。
- 学会正确朗读、背诵课文,积累古诗中的优美词句。
- 初步感受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诵读、品析、想象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 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古代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之情。
-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三首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 难点:品味古诗的语言特色,感悟诗中描绘的乡村生活画面。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古诗配乐朗诵音频、相关图片资料。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作者背景资料。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夏天看到过田野里的农忙景象?或者在乡村里玩过?”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引出“田园”这一主题,导入本课内容。
2. 初读感知(10分钟)
-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字音、节奏。
- 学生自由朗读,尝试理解大意。
- 提问:这三首诗分别描绘了什么场景?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 精读品析(20分钟)
(1)《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范成大
- 介绍作者:范成大是南宋著名诗人,擅长描写田园风光。
- 分句讲解: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白天耕田,晚上纺麻,孩子们也各司其职,表现农家生活的忙碌。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孩子们虽然不懂耕织,但也在树荫下模仿大人种瓜,体现农村儿童的天真与勤劳。
-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田园生活的宁静与和谐。
(2)《稚子弄冰》——杨万里
- 介绍作者:杨万里是南宋诗人,语言清新自然。
- 解释诗意: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小孩用铜盆盛冰,用彩色丝线穿起来,当作乐器敲打。
“敲成玉磬声朗朗,忽作玻璃碎地声。”
——冰块被敲响发出清脆的声音,忽然掉在地上碎裂,表现出孩子的天真与童趣。
- 讨论:你有没有像诗中孩子一样做过有趣的事?说说你的感受。
(3)《村晚》——雷震
- 介绍作者:雷震是宋代诗人,作品风格质朴自然。
- 解读诗句: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残晖。”
——池塘边青草茂盛,山峦衔着落日,映照在水面,景色优美。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放牛的孩子骑在牛背上回家,随便吹着不成调的曲子,显得悠闲自在。
- 引导学生感受乡村傍晚的宁静与美好。
4. 总结提升(5分钟)
- 回顾三首古诗的主要内容,总结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诗反映了怎样的生活状态?你最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5. 拓展延伸(5分钟)
- 鼓励学生搜集更多描写田园生活的古诗,进行课外阅读。
- 布置小任务:以“我眼中的乡村”为题,写一篇短文或画一幅画,表达自己对乡村生活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
古诗三首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课
1.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农忙景象,儿童学种瓜
2. 《稚子弄冰》 杨万里
童趣盎然,冰器敲击
3. 《村晚》 雷震
晚景悠然,牧童归家
主题:田园生活之美
```
六、教学反思(教师课后填写)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古诗世界,注重朗读与理解的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部分学生在理解诗意方面仍需加强,今后可结合更多生活情境进行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