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敏而好学全文翻译x】“敏而好学”出自《论语·公冶长》篇,是孔子对弟子子贡的评价之一。这句话虽简短,却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思想和人生智慧。本文将对“敏而好学”这一句进行原文翻译、语义解析,并结合现实意义进行探讨。
一、原文与翻译
原文: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吾与也。’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翻译如下:
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因为学得多而记得住的吗?”子贡回答:“是的,我确实这么认为。”孔子说:“不是的,我只是用一个道理贯穿一切。”
又说:“他聪明而爱好学习,不以向地位低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称为‘文’。”
二、词语解析
1. 敏:聪明、敏捷,指思维活跃、理解力强。
2. 好学:喜欢学习,乐于求知。
3. 不耻下问: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知识少的人请教为羞耻。
4. 文:在古代,“文”常用来形容有德行、有学问的人,是一种美德的象征。
三、语义分析
“敏而好学”强调的是一个人不仅聪明,而且具备持续学习的态度。这种学习不仅是被动接受知识,更是一种主动探索、不断进取的精神状态。
“不耻下问”则进一步说明了学习者的谦逊态度。真正的智者不会因为身份或地位而拒绝向他人请教,反而能虚心听取不同意见,从而不断完善自我。
四、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敏而好学”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面对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习能力成为个人发展的关键。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
同时,“不耻下问”也提醒我们,知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提问,才能获得更全面的认识。
五、结语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不仅是孔子对弟子的教导,更是对后世学者的启示。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不仅来源于天赋,更来自于勤奋与谦逊。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应发扬这种精神,不断提升自我,追求更高的境界。
通过深入理解《论语》中的经典语句,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将其融入到现代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