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黠鼠赋》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深刻的寓意吸引了不少读者。这篇短小精悍的文章出自苏轼之手,通过一个小故事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现象的深刻观察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原文如下: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耶?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夫以寸胶之弱,而能制于一囊之间,此鼠之黠也。然则人之才智,岂不亦有如是之黠者乎?
翻译:
苏轼在夜晚独坐时,听见有老鼠正在啃咬东西。他用手拍打床铺试图制止,声音停止后又重新响起。于是他叫来书童拿着蜡烛查看,发现是一个空袋子发出的声音。书童疑惑地说:“这老鼠一定是被困在里面出不去了。”打开袋子一看,里面空无一物,但用蜡烛仔细搜寻后,却发现了一只死去的老鼠。书童惊讶地问:“这只老鼠刚才还在啃咬东西,怎么突然就死了呢?之前发出的声音难道是它的鬼魂吗?”将袋子倒过来抖动,老鼠掉到地上后迅速逃走了,即使是反应敏捷的人也来不及抓住它。
一只小小的老鼠竟然能够在狭窄的空间里巧妙地生存下来,这就是所谓的“黠”。那么,我们人类的智慧,难道不会也有像这样机智的表现吗?
这篇文章不仅讲述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还隐含着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批判。苏轼通过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或挑战时,要善于利用自身的条件去寻找解决办法,同时也提醒我们要保持警惕,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