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讵”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字,但在古文或一些正式场合中仍有使用。以下是对“讵”字的详细解析,包括其含义、发音、结构、笔顺等信息。
一、“讵”的读音与拼音
“讵”的普通话拼音是 jù,声调为第四声(去声)。在汉语中,“讵”通常用于书面语,表示“怎么”、“难道”等意思,常用于反问句中。
二、“讵”的部首与笔画
“讵”字的部首是 言字旁(讠),属于左右结构。整字共有 13画,具体笔画顺序如下:
1. 撇
2. 竖
3. 横折钩
4. 横
5. 竖
6. 横
7. 横
8. 竖
9. 横折
10. 横
11. 竖
12. 横
13. 点
三、“讵”的基本含义
“讵”在古代汉语中多用于表达疑问或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岂”、“难道”。例如:
- “岂非……” → “讵非……”
- “岂有此理” → “讵有此理”
在现代汉语中,虽然不常用,但在文学作品、诗词或某些正式文本中仍可见到。
四、“讵”的用法举例
1. 讵料:意为“没想到”,如“事态发展,讵料至此。”
2. 讵能:意为“怎能”,如“如此艰难,讵能成功?”
3. 讵止:意为“何止”,如“其影响之大,讵止于一时。”
五、总结
“讵”是一个具有浓厚书面色彩的汉字,读音为 jù,部首为 言字旁,共 13画。它主要用于古文或正式语境中,表达反问、疑问之意。虽然在日常生活中较少使用,但对于学习古文或研究汉字文化的人来说,了解“讵”字的含义和用法仍有一定价值。
通过掌握“讵”的读音、写法及含义,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汉语的表达方式,提升语言素养与文化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