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气逐渐转冷,很多人开始感受到手脚发凉、麻木,甚至出现红肿、疼痛的现象,这往往是冻疮的前兆。尤其是手指和脚趾这些末梢部位,更容易受到寒冷刺激而“受伤”。那么,为什么冬天手总是被冻肿、生冻疮?又该如何预防和治疗呢?
一、为什么会冻伤或生冻疮?
冻疮是由于皮肤在低温环境下,血液循环不畅导致的局部组织损伤。当气温低于0℃,再加上潮湿、风大,血液会优先供应到核心器官,四肢末梢供血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毛细血管收缩,容易引发冻疮。
此外,以下人群更容易发生冻疮:
- 手指较细、血液循环较差的人
- 长期从事户外工作或经常接触冷水的人
- 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雷诺氏病)的人
- 穿着不够保暖或鞋袜过紧的人
二、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得了冻疮?
冻疮初期可能会有以下症状:
- 手指或脚趾发红、发紫
- 感觉刺痛、瘙痒或麻木
- 皮肤肿胀、变硬
- 严重时会出现水泡、破溃、渗液
如果发现这些症状,应尽快采取措施,避免恶化。
三、日常防护是关键
1. 注意保暖:外出时戴上厚手套、穿棉袜,避免直接暴露在寒风中。
2. 保持干燥:湿冷环境更容易诱发冻疮,尽量保持手部干燥,勤换干爽的衣物。
3. 适当运动:促进血液循环,比如每天做些简单的手部伸展运动。
4. 饮食调理: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维生素C、E,有助于增强血管弹性。
5. 避免长时间静止:长时间不动会导致血液循环减慢,增加冻疮风险。
四、冻疮发生后的处理方法
如果已经出现了冻疮,不要用手抓挠,以免感染。可以尝试以下方法缓解:
- 温水浸泡:用温水(约37℃)轻轻泡手,每次10-15分钟,帮助恢复血液循环。
- 涂抹药膏:可使用含有维生素E或樟脑成分的药膏,缓解瘙痒和疼痛。
- 避免再次受冻:冻疮未愈期间,尽量避免再次接触寒冷环境。
- 严重情况及时就医:若冻疮面积大、疼痛剧烈或出现化脓,应及时就诊。
五、长期预防小贴士
- 冬季外出前做好防寒准备,穿戴齐全。
- 家中备好暖手宝、电热毯等取暖工具。
- 保持良好作息,增强身体抵抗力。
- 对于易患冻疮的人群,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改善微循环的药物。
结语:
冬天虽然寒冷,但只要我们做好防护,就能有效避免冻疮带来的困扰。从现在开始,多关注自己的手部健康,让温暖从内而外传递。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度过一个舒适、健康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