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方的山林深处,每当春末夏初,总能听见一种声音,悠长而哀婉,仿佛在诉说着某种无法言说的心事。这种声音,便是“四声杜鹃”。
“四声杜鹃”并非指某一种具体的鸟类,而是对杜鹃鸟叫声的一种形象描述。它的鸣叫节奏分明,通常为“布谷——布谷——布谷——布”,四声连绵,故得此名。古人常以“杜宇”或“子规”来称呼它,认为它是古蜀国君主的化身,死后化作啼血的鸟儿,每逢春日便悲鸣不止。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杜鹃常常被赋予浓厚的情感色彩。它既是离别的象征,也是思乡的寄托。李白有诗云:“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那是一种深沉的哀愁;李煜则写下“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借杜鹃之啼,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在民间传说中,杜鹃的叫声还与忠贞、执念有关。相传古蜀国的望帝因治水有功,死后化为杜鹃,每到春天便啼血不止,只为唤醒百姓,提醒他们珍惜光阴,勤于耕作。这种传说让杜鹃的声音带上了一层神秘而悲壮的色彩。
如今,在城市生活的我们,或许早已听不见那熟悉的“四声杜鹃”。但每当春风拂面,万物复苏之际,若能偶尔听见一声悠远的鸟鸣,或许会让我们想起那些被遗忘的古老故事,也会在心中泛起一丝淡淡的惆怅与怀念。
四声杜鹃,不只是鸟鸣,更是一种文化的回响,是岁月深处的一抹余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