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课堂实录】授课教师:李老师
授课班级:高一(3)班
授课时间:2025年4月5日
教学《故都的秋》——郁达夫
一、导入新课
李老师走上讲台,微笑着对同学们说:“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一位作家笔下的秋天。这个秋天,不是我们日常所见的秋风送爽、硕果累累,而是一种带有深沉情感和独特韵味的‘故都’之秋。”
“大家知道,秋天在不同的作家笔下会有怎样的不同吗?”她问。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萧瑟”,有的说“丰收”,还有的说“伤感”。李老师点头,接着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看看这位作家如何用他的笔触描绘出一个充满情思的秋天。”
二、文本初读与整体感知
李老师先让学生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 文章主要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2. 作者通过描写这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 文中有没有一些特别的句子或词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学生们认真阅读后,开始小组讨论。几分钟后,李老师请几位同学分享自己的看法。
学生A说:“文章里写到了槐树、蝉声、秋雨、枣树等,这些景物都很有代表性,而且带有一种淡淡的哀愁。”
学生B补充道:“我觉得作者并不是单纯地写景,而是借景抒情,表达他对北平秋天的喜爱和怀念。”
李老师点头肯定,并引导学生注意文中“清”“静”“悲凉”三个关键词,指出这是作者对秋的总体感受。
三、重点段落分析
接下来,李老师带领学生逐段分析课文,重点讲解了以下几个段落:
1. 槐树与落叶
“在北平,最能代表秋的,莫过于那几片黄叶飘落的槐树。”李老师引用原文,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那种宁静与寂寞。
“为什么是槐树呢?它和普通的树有什么不同?”她问。
学生C回答:“因为槐树在北方比较常见,而且它的叶子颜色金黄,很有秋天的感觉。”
李老师进一步解释:“郁达夫选择槐树作为意象,不仅因为它具有季节特征,更因为它承载着一种文化记忆,是‘故都’的一部分。”
2. 蝉声与秋雨
“蝉声是秋天的声音,但作者却把它写得如此悠长、低沉,这说明了什么?”李老师继续引导。
学生D说:“可能是在表达一种孤独和惆怅的情绪。”
“没错,”李老师总结,“作者通过对自然声音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寂静而深远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秋天的深沉与忧郁。”
四、语言特色与写作手法
李老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语言风格,指出郁达夫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诗意,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例如,“像花又不是花,像雾又不是雾”这样的句子,既形象又含蓄,展现了作者对秋的独特感悟。
此外,李老师还强调了“以景写情”的写作手法,指出作者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传达出内心的情感波动。
五、拓展延伸
在课堂接近尾声时,李老师布置了一个小任务:“请大家结合自己家乡的秋天,写一段文字,描述你心中的‘故乡之秋’,并尝试运用本文中的写作手法。”
学生们积极响应,纷纷动笔,教室里一片安静,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
六、课堂小结
最后,李老师做了简要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感受到了他笔下那个清冷、寂寥却又充满深情的秋天。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不仅了解了作者的情感世界,也学会了如何用文字去描绘自然、表达情感。”
她鼓励同学们多阅读经典散文,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围绕《故都的秋》展开,注重文本细读与情感体验,通过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文章内涵。同时,结合写作实践,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