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仙裳传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黄仙裳传》是一篇记述明代人物黄仙裳生平事迹的文言文传记。文章语言简练,内容生动,展现了黄仙裳的才学、操守与气节。以下为该文的原文、阅读理解题及参考答案,并附上白话翻译,便于读者深入理解其思想内涵与历史价值。
一、原文(节选)
黄仙裳者,明末人也。少有异质,读书不辍,尤工诗赋。性孤介,不与俗人交。尝游吴中,见士大夫多以权势自重,遂隐于山林,闭门著书。时人称其“清节之士”。
后入京师,应举不第,遂绝意仕途。然乡里有难,辄挺身而出,义薄云天。尝遇盗劫民财,仙裳怒斥之,盗惧而退。人皆敬之。
晚年益贫,然不改其志。常诵古贤之言,自励不已。卒年五十余,乡人哀之,谥曰“贞士”。
二、阅读理解题及参考答案
1. 黄仙裳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答:黄仙裳性格孤高正直,不随波逐流,为人清廉自持,富有正义感,且有坚定的操守和志向。
2. 文中提到他“应举不第”,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他虽有才华,但未能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反映出当时社会对人才选拔的局限性,也体现出他不慕荣利、安于清贫的人生态度。
3. “义薄云天”在文中指什么?
答:指黄仙裳在面对百姓遭遇不公时,表现出强烈的正义感和勇敢精神,愿意挺身而出,保护弱小。
4. 作者为何称黄仙裳为“贞士”?
答:因为他在贫困中仍坚守自己的志向与操守,不为外物所动,体现了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
三、白话翻译
黄仙裳是明末时期的人。他从小就有过人的天赋,勤奋好学,尤其擅长诗歌和辞赋。他性格孤傲正直,不愿与世俗之人交往。他曾到吴地游历,看到士大夫们多依靠权势自居,于是选择隐居山林,闭门读书。当时的人称赞他是“清高有节的士人”。
后来他前往京城参加科举考试,但没有考中,于是彻底放弃了做官的念头。然而,每当家乡有困难时,他总是挺身而出,帮助百姓,表现出极高的道义精神。有一次遇到强盗抢劫百姓财物,黄仙裳愤怒地斥责他们,强盗害怕而逃走。人们都非常尊敬他。
晚年生活更加贫困,但他从未改变自己的志向。他常常诵读古代贤人的言论来激励自己。他去世时五十多岁,乡亲们都为他感到惋惜,给他追封谥号为“贞士”。
四、总结
《黄仙裳传》不仅是一篇文言文传记,更是一部体现传统士人精神的作品。通过黄仙裳一生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追求与道德操守。他不慕荣华、不屈于权势、勇于担当的形象,至今仍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和现实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