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高》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理解《登高》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及其在杜甫诗歌中的地位;掌握诗中关键词句的含义,体会其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赏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与语言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深沉的人生感慨,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分析诗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等名句的意境与情感表达,理解全诗的思想感情。
- 难点:
理解诗人复杂的情感层次,如个人遭遇与家国命运的交织,以及诗歌中所体现的深沉悲凉与豪迈气概并存的艺术风格。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杜甫生平简介、相关历史背景资料、《登高》朗诵音频或视频。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杜甫的生平及唐代社会背景,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兴趣:“你们知道‘诗圣’是谁吗?他的哪首诗最能体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引出杜甫及其代表作《登高》。播放一段《登高》的朗诵音频,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文本初探(10分钟)
- 朗读感知:学生齐读或自由朗读,注意节奏与情感表达。
- 字词讲解:结合注释,讲解“落木萧萧”、“滚滚长江”、“万里悲秋”等关键词语的含义。
- 整体感知:引导学生概括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基本情感基调。
3. 深入品读(20分钟)
- 逐句分析: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引导学生感受秋日江边的萧瑟景象,体会“哀”字的统领作用。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强调自然景象的壮阔与时间流逝的深远,为后文抒发人生感慨做铺垫。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结合杜甫晚年漂泊的生活经历,理解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指出诗人虽身处困境,仍心系国家,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与悲悯情怀。
- 情感升华:
引导学生体会杜甫在诗中所表达的“个人之悲”与“时代之痛”的融合,感悟其深沉而博大的胸襟。
4. 合作探究(10分钟)
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 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悲秋”之情?
- 杜甫为何在登高时会有如此深沉的感慨?
- 你认为《登高》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各组派代表发言,教师适时点评并补充。
5. 拓展延伸(5分钟)
- 推荐学生阅读杜甫的其他作品,如《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进一步了解其创作风格。
- 鼓励学生尝试用现代语言改写《登高》部分诗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6. 小结与作业(5分钟)
- 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登高》的艺术价值与思想深度。
-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登高》;
(2)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谈谈你对“杜甫之悲”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
杜甫《登高》
——秋思与人生感悟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诵读为主线,结合文本分析与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杜甫诗歌的内涵。通过合作探究与拓展延伸,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素养,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