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理解性默写-20211210121608x】在语文学习中,古诗词的理解与背诵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杜甫的《登高》作为一首极具代表性的七言律诗,不仅是唐代诗歌的巅峰之作,也是学生在考试中常被考查的内容之一。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首诗的内涵与结构,本文将围绕《登高》进行理解性默写训练,并结合其背景、情感与艺术特色,提供一份便于记忆和复习的学习资料。
《登高》一诗写于杜甫晚年漂泊西南时期,此时他生活困顿,身体多病,但依旧心系国家命运,抒发了对人生无常、时光易逝的感慨。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尤其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不仅描绘了秋日山林的壮阔景象,也暗含了诗人内心的苍凉与孤独。
在理解性默写中,不仅要准确写出诗句,还需把握其背后的含义与情感。例如: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表达了诗人长期漂泊、孤独无依的处境;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则表现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无奈与忧愤。
通过这样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在背诵时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从而提升记忆效果。
此外,在默写过程中,应注意字词的准确性,避免因笔误或理解偏差而导致错误。建议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结合逐句解析,逐步加深对整首诗的理解。
总之,《登高》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篇,更是了解杜甫思想与情感的重要窗口。通过理解性默写的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增强他们对古诗文的兴趣与热爱。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在学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感悟与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