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读记》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新词,体会作者在“窃读”过程中的情感变化。
- 学习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品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作者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书籍的热爱。
- 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的学习条件,树立正确的读书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作者“窃读”的心理活动,体会其对书的热爱。
- 难点: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相关图片资料。
- 学生:预习课文,查找作者林海音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提问导入:
- “你有没有因为喜欢一本书而偷偷地读过?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一篇关于‘窃读’的文章。”
2. 展示课题:《窃读记》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2. 教师讲解生字词,如:“窃读”、“贪婪”、“惧怕”等。
3. 分组讨论: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作者为什么“窃读”?
(三)精读品析(20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作者“窃读”时的心理活动的句子。
- 如:“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 “我踮着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
2. 分组讨论:
- 作者为什么要“窃读”?
- 作者在书店里是如何“偷看”书的?
- 作者的心情有哪些变化?
3. 小组汇报,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思考:
- 现在我们有图书馆、书店、电子书,为什么还要读书?
- 你觉得“窃读”是一种值得提倡的行为吗?为什么?
2. 播放一段关于阅读的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共鸣。
(五)总结提升(5分钟)
1. 教师总结课文内容,强调作者对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2. 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读书日记”,记录自己最近读的一本书的感受。
(六)布置作业(2分钟)
1.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的读书故事》,要求结合自身经历,表达对阅读的理解和感受。
2. 预习下一课内容,准备课堂交流。
五、板书设计:
```
《窃读记》
——林海音
窃读原因:热爱读书,渴望知识
窃读方式:躲藏、伪装、等待
窃读心情:紧张、兴奋、满足
读书感悟:珍惜当下,热爱阅读
```
六、教学反思(课后完成):
- 本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 学生参与度如何?有哪些值得改进的地方?
- 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