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原文及其翻译】《学记》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文献,出自《礼记》之中,是先秦时期儒家学者对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系统总结。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教育状况,也对后世的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呈现《学记》的原文,并附上现代汉语翻译,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涵。
一、《学记》原文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𫍲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礼记曰:“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相观而善之谓摩,相学而弗继之谓独。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易,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易。故曰:君子之教,喻也。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其思也深而明,其行也专而一,其事也慎而密。故曰:君子之教,喻也。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溺于其艺,而不能自反,故君子务本。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矣。故君子之教,喻也。
二、《学记》翻译
在制定教育政策时,应以仁爱为本,寻求贤才,这样虽然能够获得声誉,但还不能真正感动众人;亲近贤人、体察远方,则能够打动人心,但还不足以感化百姓。因此,君子若想改变风俗、教化民众,必须从教育开始。
玉石如果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人如果不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在建立国家、治理人民时,总是把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兑命》中说:“始终都要以学习为根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即使有美味的食物,如果不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即使有高深的道理,如果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只有通过教学,才能发现自己困惑的地方。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自我反省;意识到自己的困惑,才能不断努力。所以说:教学是相互促进的。
《礼记》中说:“大学的教学方法,在事情发生之前加以防范叫做‘豫’,在合适的时机进行教导叫做‘时’,互相观察并学习对方的优点叫做‘摩’,自己学习却不能持续叫做‘独’。这样,学生才能安心学习,亲近老师,喜爱朋友,相信道理,即使离开老师也不会迷失方向。”
君子的教育方式,是引导而不是强迫;鼓励而不是压制;启发而不是直接告诉答案。引导而不强迫,容易接受;鼓励而不压制,容易坚持;启发而不直接给出答案,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可以说:君子的教育,是一种引导的方式。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有四种过失:有的是贪多,有的是学得太少,有的是过于简单,有的则是停滞不前。这四种情况,是因为每个人的心理不同。教师如果了解了学生的心性,就能纠正他们的过失。教育的作用,就是发扬优点,纠正缺点。
善于唱歌的人,能让别人跟着唱;善于教育的人,能让别人继承他的志向。他的话语简练而通达,思考深刻而清晰,行为专注而坚定,做事谨慎而周密。所以说:君子的教育,是一种引导的方式。
大学的教育,既要教授正统的知识,也要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有所修养。不学习音乐,就不能掌握琴瑟;不学习诗歌,就不能懂得礼仪;不学习各种服饰礼仪,就不能明白礼节。如果沉迷于技艺而不能反思,那么君子就必须注重根本。
君子如果知道教育如何兴起,也明白教育为何衰败,这样才能成为合格的老师。因此,君子的教育,也是一种引导的方式。
三、结语
《学记》作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提倡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教学相长等理念,为今天的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从中汲取智慧,提升自身的教育素养与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