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简讯 > 精选范文 >

《夜雨寄北》教学教案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夜雨寄北》教学教案,急!求解答,求别让我白等一场!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8-12 15:31:32

《夜雨寄北》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基调。

- 掌握诗中意象的运用及语言表达的特点。

- 学会赏析古诗的语言美与意境美。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内涵。

- 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与文学审美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 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与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诗意,把握诗人情感;分析诗中“夜雨”、“巴山”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 难点:体会诗歌含蓄隽永的抒情风格,理解“何当共剪西窗烛”所蕴含的深层情感。

三、教学准备:

- 教师:PPT课件、相关背景资料、朗读音频。

- 学生:预习诗歌,了解作者李商隐及其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某个夜晚,因为思念某人而久久不能入睡?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这种情感的古诗——《夜雨寄北》。”

播放一段轻柔的古筝音乐,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字音与节奏。

2. 教师示范朗读,强调停顿与重音。

3. 学生再次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与情感。

(三)整体感知(10分钟)

1. 教师简介作者李商隐及其诗歌风格。

- 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以爱情诗和无题诗著称,情感细腻,语言优美。

2. 简要介绍诗歌背景:

- 本诗是李商隐写给妻子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3. 学生分组讨论: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四)细读品析(20分钟)

1. 分句解析:

- “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人无法确定归家的日期,表现出一种无奈与牵挂。

- “巴山夜雨涨秋池”:描绘了秋夜雨景,烘托出孤独与寂寥的氛围。

- “何当共剪西窗烛”:想象未来与亲人团聚时的情景,充满温情与希望。

- “却话巴山夜雨时”:回顾此刻的孤寂,对比未来的温馨,形成情感上的反差。

2. 引导学生分析意象:

- “夜雨”象征离别与思念,“巴山”代表遥远的路途,“西窗烛”则象征温馨的家庭生活。

- 通过这些意象,诗人将现实与回忆交织,情感层层递进。

(五)拓展延伸(10分钟)

1. 比较阅读:

- 将《夜雨寄北》与《静夜思》进行比较,分析两首诗在情感表达和意象运用上的异同。

2. 情感共鸣:

- 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自己对“思念”的理解与感受。

(六)总结提升(5分钟)

1. 教师总结:

-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亲人的无限思念。

- 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魅力。

2. 学生谈收获:

- 学生轮流发言,分享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感悟与收获。

(七)作业布置(5分钟)

1. 背诵并默写《夜雨寄北》。

2. 写一篇短文,描述你心中“夜雨”所带来的情感体验。

3. 自选一首李商隐的诗,尝试进行赏析。

五、板书设计:

```

一、作者简介:李商隐

二、诗歌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三、意象分析:

夜雨 —— 思念、孤独

巴山 —— 路途遥远

西窗烛 —— 温馨、团聚

四、情感表达:

深切思念,含蓄隽永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古诗语言的品味与情感的体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