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基调。
- 掌握诗中意象的运用及语言表达的特点。
- 学会赏析古诗的语言美与意境美。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内涵。
- 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与文学审美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 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与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诗意,把握诗人情感;分析诗中“夜雨”、“巴山”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 难点:体会诗歌含蓄隽永的抒情风格,理解“何当共剪西窗烛”所蕴含的深层情感。
三、教学准备:
- 教师:PPT课件、相关背景资料、朗读音频。
- 学生:预习诗歌,了解作者李商隐及其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某个夜晚,因为思念某人而久久不能入睡?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这种情感的古诗——《夜雨寄北》。”
播放一段轻柔的古筝音乐,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字音与节奏。
2. 教师示范朗读,强调停顿与重音。
3. 学生再次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与情感。
(三)整体感知(10分钟)
1. 教师简介作者李商隐及其诗歌风格。
- 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以爱情诗和无题诗著称,情感细腻,语言优美。
2. 简要介绍诗歌背景:
- 本诗是李商隐写给妻子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3. 学生分组讨论: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四)细读品析(20分钟)
1. 分句解析:
- “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人无法确定归家的日期,表现出一种无奈与牵挂。
- “巴山夜雨涨秋池”:描绘了秋夜雨景,烘托出孤独与寂寥的氛围。
- “何当共剪西窗烛”:想象未来与亲人团聚时的情景,充满温情与希望。
- “却话巴山夜雨时”:回顾此刻的孤寂,对比未来的温馨,形成情感上的反差。
2. 引导学生分析意象:
- “夜雨”象征离别与思念,“巴山”代表遥远的路途,“西窗烛”则象征温馨的家庭生活。
- 通过这些意象,诗人将现实与回忆交织,情感层层递进。
(五)拓展延伸(10分钟)
1. 比较阅读:
- 将《夜雨寄北》与《静夜思》进行比较,分析两首诗在情感表达和意象运用上的异同。
2. 情感共鸣:
- 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自己对“思念”的理解与感受。
(六)总结提升(5分钟)
1. 教师总结:
-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亲人的无限思念。
- 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魅力。
2. 学生谈收获:
- 学生轮流发言,分享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感悟与收获。
(七)作业布置(5分钟)
1. 背诵并默写《夜雨寄北》。
2. 写一篇短文,描述你心中“夜雨”所带来的情感体验。
3. 自选一首李商隐的诗,尝试进行赏析。
五、板书设计:
```
一、作者简介:李商隐
二、诗歌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三、意象分析:
夜雨 —— 思念、孤独
巴山 —— 路途遥远
西窗烛 —— 温馨、团聚
四、情感表达:
深切思念,含蓄隽永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古诗语言的品味与情感的体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