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泽而渔的古文】“竭泽而渔”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出自《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来年无鱼。”意思是把池塘里的水排干去捉鱼,虽然可以得到很多鱼,但第二年就没有鱼可捕了。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是一种短视的行为。
一、原文出处
书名 | 出处 | 原文 |
《吕氏春秋·义赏》 | 战国时期 |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来年无鱼。” |
二、成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竭泽而渔 |
拼音 | jié zé ér yú |
近义词 | 短视行为、杀鸡取卵、寅吃卯粮 |
反义词 | 未雨绸缪、可持续发展、远见卓识 |
用法 | 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
例子 | 他为了眼前的利益,不惜竭泽而渔,结果公司后来陷入了困境。 |
三、历史背景与寓意
“竭泽而渔”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典籍中,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资源利用方式的思考。古人强调“天人合一”,主张顺应自然规律,反对过度开发。这一成语不仅是对生态破坏的警示,也提醒人们在追求短期收益时,应考虑长期后果。
在现代社会,“竭泽而渔”的思想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无论是经济开发、资源利用,还是环境保护,都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避免因一时之利而牺牲未来的发展空间。
四、相关成语对比
成语 | 含义 | 与“竭泽而渔”的关系 |
杀鸡取卵 | 为眼前利益损害根本 | 类似,都是短视行为 |
未雨绸缪 | 提前准备,防患未然 | 对立,强调长远规划 |
一劳永逸 | 一次努力,长期受益 | 对立,强调可持续性 |
五、总结
“竭泽而渔”作为古代智慧的结晶,不仅是一句生动的成语,更是一种深刻的哲学思想。它提醒我们在面对选择时,应更加理性、全面地考虑问题,避免因小失大。在当今社会,这种思想尤为重要,尤其是在资源管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更需要我们以长远的眼光来做出决策。
以上就是【竭泽而渔的古文】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