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生取义出自于哪里及下一句】“舍生取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道德观念,常用来形容为了正义或崇高的理想而放弃生命的精神。它不仅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也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行为准则。
一、
“舍生取义”最早出自《孟子·告子上》,是孟子在与弟子的对话中提出的观点。他通过对比“生”与“义”的关系,强调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应选择“义”,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该句的完整原文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意思是:生命是我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弃生命而选择道义。
这一思想在后世被广泛引用和推崇,成为许多仁人志士追求的理想和信念。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孟子·告子上》 |
| 原文 |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 作者 | 孟子(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家) |
| 含义 | 在生命与道义无法同时获得时,应选择道义,甚至不惜牺牲生命 |
| 意义 | 体现儒家“重义轻生”的价值观,对后世影响深远 |
| 常见引用 | 文天祥《正气歌》、岳飞等历史人物的事迹中常体现此精神 |
三、结语
“舍生取义”不仅是古代哲人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醒我们,在面对抉择时,应以更高的道德标准和责任感来衡量自己的行为,追求更有意义的人生目标。
以上就是【舍生取义出自于哪里及下一句】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