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青山不老》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课文,文章通过描写一位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植树造林的故事,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适合引导学生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奉献精神的价值。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小学高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然而,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对于文中提到的长期坚持和无私奉献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事例和生活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本内涵。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朗读课文,掌握文中生字词,并能复述故事大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及主题思想。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主人公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
难点:联系实际生活,探讨如何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资料等;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关于植树造林的相关信息。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森林破坏后恢复生机的短片,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需要保护环境?”然后引入课题《青山不老》。
2. 初读感知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词,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主要内容。之后组织全班交流分享初读感受。
3. 细读感悟
分段落带领学生细读课文,重点讲解关键句段,比如“几十年来,他从未间断过”,引导学生思考这位老人身上体现了哪些优秀品质?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类似的情况?
4. 探究延伸
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如果我是那位老人,我会怎么做?”鼓励大家发挥想象力,提出更多有意义的想法。最后每组选派代表汇报成果。
5. 总结提升
回顾整节课的内容,再次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号召全体同学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七、作业布置
1. 将今天学到的知识讲给家人听;
2. 设计一份属于自己的“环保行动计划”。
八、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 主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特点:坚持不懈、无私奉献
- 启示: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以上就是本次课程的设计方案,希望每位同学都能从中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