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图片,理解画面内容,学会用简短的句子表达看到的内容。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细致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增强表达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
-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中的细节,如人物、动物、天气、动作等。
- 鼓励学生用完整的句子描述画面内容,逐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
- 如何将观察到的信息有条理地组织成一段通顺的话。
- 培养学生在写作中融入自己的感受和想象。
四、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包含“雪地里”的相关图片)。
- 学生每人一张画有雪景的图片(可为教师提前准备或使用教材中的插图)。
- 黑板、粉笔、彩色笔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下雪吗?下雪的时候,你们最喜欢做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展示一张“雪地里”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2. 观察图片(10分钟)
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逐部分观察:
- 图片中有谁?他们在做什么?
- 他们穿了什么衣服?有没有戴帽子、围巾?
- 地上有雪,周围有什么?是树木、房子还是其他东西?
- 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是开心还是寒冷?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所见,教师适时补充和引导。
3. 小组讨论(8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围绕图片进行讨论,并尝试用几句话描述画面内容。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整理思路。
4. 教师示范(5分钟)
教师根据图片内容,用简练的语言进行示范性描述,如:
“冬天到了,地上铺满了厚厚的雪。小明和小红穿着厚厚的棉衣,在雪地里打雪仗。他们笑得非常开心,雪球飞来飞去,好像在跳舞。”
5. 学生写作(10分钟)
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小组讨论的结果,独立完成一段话的写作。要求语句通顺,内容完整,尽量使用简单的句子。
6. 展示与评价(7分钟)
请几位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认真听并给予掌声鼓励。教师进行简要点评,表扬优点,指出可以改进的地方。
7. 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观察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留心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并勇于表达。
六、作业布置:
回家后,观察家里的某个场景(如厨房、客厅、阳台等),试着用几句话写下来,下节课分享。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图片引导学生进行看图写话训练,旨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化表达的引导,鼓励他们大胆想象,丰富语言内容。
备注:本教学设计以“雪地里”为主题,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注重基础表达能力的培养,适合小学语文课堂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