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middot及暮云收尽溢清寒》原文及译文赏析)】在中华古典诗词的浩瀚长河中,中秋佳节向来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感的重要题材。而宋代词人苏轼所作的《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则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沉的情感,成为中秋词中的经典之作。这首词不仅描绘了中秋夜的清冷与壮美,更寄托了作者对人生、亲情与自然的深刻思考。
原文:
>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译文:
傍晚的云彩渐渐散去,天空显得格外清澈寒冷,银河静静地流转,仿佛一轮玉盘缓缓升起。这样的夜晚虽美好,却不会永远存在,不知明年的今天,我又能在哪里仰望这轮明月呢?
赏析:
这首词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中秋之夜的静谧与孤寂。首句“暮云收尽溢清寒”,写出了天色渐晚,云层散去后,空气中弥漫着清冷的气息,为全诗奠定了淡淡的哀愁基调。次句“银汉无声转玉盘”,则将月亮比作“玉盘”,形象生动,同时“无声”二字又增添了一种空灵与宁静的氛围。
后两句“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是整首词的点睛之笔。它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易逝的感慨,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忧虑。这种情感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叹,也蕴含着对人生无常的哲思。中秋团圆本应是喜庆之时,但苏轼却从中看到了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漂泊,使得整首词既有画面感,又富有思想深度。
结语:
《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虽短,却意境深远,语言凝练,情感真挚。它不仅是对中秋夜景的描写,更是对人生、时光与离别的深情咏叹。在阅读这首词时,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更能体会到一种超越时空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在今天依然能触动人心,令人久久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