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简讯 > 精选范文 >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4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4,有没有人在啊?求不沉底!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04 15:47:4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4】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所表达的思想观点,掌握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语言特点,提高学生分析议论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讨论、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学会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和批判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民族精神与自信心的关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

理解鲁迅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质疑,分析其论证方式与语言风格。

- 教学难点:

理解鲁迅笔下“中国的脊梁”这一概念,体会其深层含义与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你认为现在的中国人是否还拥有自信?我们有没有失去自信?”引发学生思考。接着引入鲁迅的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明本文是鲁迅针对当时社会上一种悲观论调而写的驳论文章。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2.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鲁迅并不认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说法,他认为真正的自信力并未消失,只是被一些人掩盖了。

(三)文本分析(20分钟)

1. 结构分析:

- 首段提出问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 中间部分指出“有人”说中国人没有自信,但鲁迅反驳这种观点,指出他们只是“自欺”而已。

- 最后强调真正有自信的是那些“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等“中国人的脊梁”。

2. 语言特色:

- 鲁迅的语言犀利、讽刺性强,如“一味求神拜佛,却不愿自己做一点事”,揭示了某些人的消极心态。

- 使用反问、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语气,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3. 思想内涵:

- 鲁迅强调自信不是盲目的骄傲,而是建立在实际行动和奋斗之上的。

- “中国人的脊梁”象征着那些默默奉献、不屈不挠的人民,是民族精神的代表。

(四)小组合作探究(15分钟)

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 你如何理解“自信力”?它和“自欺”有什么区别?

- 在今天,我们是否还存在“自欺”的现象?举例说明。

- 你认为“中国人的脊梁”应该具备哪些品质?

各组派代表发言,教师适时点评、补充。

(五)拓展延伸(10分钟)

1. 播放一段关于中国近现代发展成就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感受国家的进步与人民的奋斗精神。

2. 邀请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如何在生活中体现自信与担当。

(六)总结升华(5分钟)

教师总结:

鲁迅先生的文章不仅是一篇驳论,更是一次对民族精神的呼唤。真正的自信,不是空谈,而是行动;不是盲目,而是清醒。希望同学们能够成为新时代的“中国人的脊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四、作业布置

1.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心中的“中国人的脊梁”》,结合身边人物或历史人物谈谈你的理解。

2. 阅读鲁迅其他杂文,如《拿来主义》《记念刘和珍君》,比较其思想与写作风格。

五、板书设计

```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

│提出问题:失掉自信?│

├───────────────┤

│反驳观点:自欺而非失信│

├───────────────┤

│倡导精神:脊梁的力量 │

└───────────────┘

```

六、教学反思(教师用)

本节课通过多角度分析鲁迅的文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信”与“自欺”的关系,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鲁迅的语言风格理解不够深刻,今后可加强课外阅读与背景知识的补充,以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