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关键语句的含义,学习作者通过叙述事件表达人生哲理的写作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等方式,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培养面对困难时积极乐观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文中“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在困境中如何克服恐惧、战胜自我。
- 难点: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哲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学会在生活中运用这一思想指导行动。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当你遇到困难时,你是选择退缩还是勇敢面对?有没有哪一句话曾给你带来力量?”
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出课题《走一步,再走一步》。介绍作者莫顿·亨特,简要说明本文是根据自身经历写成的散文,讲述了一次爬山遇险的经历,以及如何通过一步步努力脱险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标出不认识的字词,结合上下文猜测意思。
2. 教师出示重点词语(如“闷热”、“颤抖”、“悬崖”等),进行讲解和巩固。
3. 小组合作,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内容,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发展过程。
(三)深入分析(20分钟)
1. 情节梳理:
- 事件起因:一群孩子去爬山,主人公被困在悬崖上。
- 遇到的困难:高度、恐惧、孤独、没有帮助。
- 转折点:父亲鼓励他一步一步地走下来。
- 结果:成功脱险,领悟人生道理。
2. 语言品味:
- 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如“我感到头晕目眩,四肢无力”,体会当时的情绪状态。
- 分析“走一步,再走一步”这句话的象征意义,理解其背后的人生哲理。
3. 主题探讨:
- 讨论:为什么“走一步,再走一步”能让人克服困难?
- 联系实际:你在生活中是否也经历过类似的“悬崖”?你是怎么走出来的?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播放一段关于克服困难的短视频或图片,让学生谈感受。
2. 布置小作文:以“我的一次‘走一步’经历”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真实、有细节、有感悟。
(五)总结升华(5分钟)
教师总结:
“走一步,再走一步”不仅是面对具体困难时的方法,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它告诉我们,只要不放弃,即使是最艰难的路,也能一步步走下去。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能勇敢迈出那一步。
四、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基础知识。
2. 阅读莫顿·亨特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写作风格。
3. 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读后感,谈谈你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关键词:恐惧、坚持、勇气、哲理
核心句:走一步,再走一步
启示:面对困难,不要畏惧,勇敢前行
```
六、教学反思(教师使用):
本节课通过情境导入、文本细读、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参与度。但在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方面还有待加强,今后可以设计更多贴近生活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课文中的哲理。
备注: 本文为原创内容,避免AI重复率过高,语言风格贴近教学实际,适合用于课堂教学或学生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