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简讯 > 精选范文 >

《大学》全文、注释及译文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大学》全文、注释及译文,这个怎么处理啊?求快回复!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26 05:33:57

《大学》全文、注释及译文】《大学》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后被南宋大儒朱熹单独抽出,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成为古代士人科举考试的重要教材。《大学》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思想,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生理想和道德实践的重要文献。

一、《大学》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二、注释

1. 大学之道:大学的根本道理或宗旨。这里的“大学”并非指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机构,而是指“大人之学”,即成人应修的学问。

2. 明明德:弘扬光明的德性,即人的内在美德。

3. 亲民:亲近百姓,体恤民众,也可理解为“新民”,即革新人民的品德。

4. 止于至善:达到最高的善的境界。

5. 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6. 定、静、安、虑、得:五个层次的心境修炼过程,由心定到最终实现自我完善。

7. 格物:探究事物的原理,是获得知识的起点。

8. 致知:推致其知,使知识通达。

9. 诚意:使意念真诚,不欺己、不欺人。

10. 正心:端正内心,去除杂念。

11. 修身:修养自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12. 齐家:管理好家庭。

13. 治国:治理国家。

14. 平天下:使天下太平。

三、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的德性,亲近并教化民众,最终达到至善的境界。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坚定志向;志向坚定后,内心才能宁静;内心宁静后,才能安稳;安稳之后,才能思虑周全;思虑周全后,才能有所收获。万物都有根本和枝末,事情都有开始和结束,明白其中的先后顺序,就接近了大道。

古代那些想要把光明的德性传播到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家庭,首先要修养自身;想要修养自身,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想要端正心思,首先要使意念真诚;想要使意念真诚,首先要获得真正的知识;而获得真正知识的方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

探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获得真知;有了真知,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思;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自身;自身修养好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庭管理好后,才能治理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从天子到普通百姓,所有人都应该以修养自身为根本。如果根本混乱而想让枝末变得有序,是不可能的。如果对重要的东西轻视,而对次要的东西重视,这是从未有过的。

四、结语

《大学》不仅是一部哲学经典,更是一部指导人生的指南。它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并将个人与家庭、国家乃至整个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当今社会,虽然时代背景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学》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无论身处何地,每个人都应以提升自我为起点,努力成为一个有德之人,进而影响他人、贡献社会。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