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一、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篇散文,选自《东坡志林》。文章以简洁凝练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在月夜与友人漫步承天寺的情景,抒发了他被贬黄州后内心的孤寂与豁达情怀。全文虽短,却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是初中语文教材中极具代表性的文言文作品。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理解文章内容;能准确翻译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和文章的意境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在逆境中的乐观心态,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品味语言之美,体会作者情感。
- 难点:领悟“闲人”一词的深意,理解作者在困境中的豁达胸怀。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音频、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苏轼生平及写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轻柔的古筝音乐,展示一幅月下庭院图,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提问:“如果你在夜晚独自一人走在院子里,你会想到什么?”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 学生自由朗读,标出疑难字词。
3. 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如“念”、“遂”、“盖”、“但”等,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测。
(三)精读品析(20分钟)
1. 分组讨论:
- 作者为何夜游承天寺?
- “庭下如积水空明”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四)情感升华(10分钟)
1. 教师结合苏轼的生平,讲述他在黄州期间的生活经历,帮助学生理解“闲人”的真正含义。
2. 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思考如何在困难中保持积极心态。
(五)拓展延伸(5分钟)
1. 播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苏轼作品的风格。
2. 布置作业: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闲人”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
```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
人物:余、张怀民
事件:夜游赏月
情感:孤寂、豁达、感慨
```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闲人”一词时,仍需进一步挖掘其文化内涵,使学生更全面地把握文章主旨。
八、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反馈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有所收获。